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信息 > 科研动态
聚胺基质子型离子液体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固体吸附剂
发布时间:2020-08-27     作者:HAPPY   分享到:

众所周知,导致**变暖的罪魁祸首便是大气中过高的二氧化碳(CO2)浓度。其中,化石燃料发电厂是CO2排放源,因此,对于燃烧后CO2的捕集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其它气体杂质,如二氧化硫(SO2),容易使CO2捕集材料失去选择性,从而对CO2捕集技术的工业应用和推广提出了重大挑战。(燃煤发电厂脱硫前的烟气通常含有14%CO25%O281%N2300-3000 ppmSOx100-1000 ppmNOx10-12%的蒸汽)。即使在脱硫后,来自燃煤发电厂的烟道气中也常常含有,其存在会大大降低胺基固体吸附剂对CO2的吸附。

最近的研究发现,硝酸与胺基结合后,由于硝酸根的空间效应,可以**胺基对SO2的吸附。因此,为了避免在CO2捕集过程中SO2的影响,浙江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的何奕等人通过硝酸与三亚乙基四胺(TETA)简单中和,结合介孔二氧化硅,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聚胺基质子离子液体(PBPILs)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吸附剂,利用硝酸根的立体效应减少SO2对胺的亲和力,形成三乙基铵硝酸盐((TETA)[NO3]),以制备功能化吸附剂SBA-15。为了进一步降低黏度和扩散阻力,研究者将PBPILs浸渍到SBA-15中,得到了吸附速率高、吸附容量大、可回收的混合材料。


1. 吸附实验原理图:(1) N2(2)CO2(3) NO(4) SO2(5) 质量流量计;(6) 混合槽;(7) 水浴水壶;(8) 泡沫瓶;(9) 电加热器;(10) 吸附剂;(11) 热电偶;(12) PID控制器;(13) 气相色谱仪;(14) 废气收集装置

(图片来源:ACS Sustainable Chem. Eng.

在本研究中,作者通过多组分(SO2/CO2/N2)吸附实验,评估了硝酸盐离子液体对CO2SO2混合吸附剂亲和力的影响。在500 ppmSO2下的动态CO2吸附/解吸实验表明,含硝酸盐的吸附剂的CO2吸附能力在11个吸附/解吸循环后几乎保持不变,但不含硝酸盐的吸附剂的吸附能力降低了50.9%


2. S15-50TETAS15-50[TETA][NO3]500 ppm SO2, 15% CO2下的循环再生能力(用N2蒸汽在313 K时平衡吸附N2373 K时的脱附条件30分钟)

(图片来源:ACS Sustainable Chem. Eng.

虽然[TETA][NO3]硝酸盐在含硝酸盐吸附剂中占有一个胺基位置,但含硝酸盐吸附剂对CO2的初始吸附能力要大于不含硝酸盐的吸附剂。这种吸附能力的差异可能是因为硝酸盐通过额外的范德华相互作用与CO2结合。此外,通过循环吸附及再生实验,考察了混合气体吸附剂在模拟烟道气条件下的长期使用性能,实验结果表明,[TETA][NO3]硝酸盐具有良好的再生能力和稳定性,且吸附能力几乎不受影响。



3. (a)S15-50TETA, S15-50TETA-SO2,S15-50TETA-11 cycles(b)S15-50[TETA][NO3], S15-50[TETA][NO3]-SO2,S15-50TETA-11 cyclesFT-IR光谱图和吸收峰位置

(图片来源:ACS Sustainable Chem. Eng.

通过不同的物理表征方法,研究者还考察了混合吸附剂在循环实验前后的结构变化。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明:硝酸盐能**胺基与SO2的反应,防止了磺胺类化合物的形成。此外,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硝酸根掺杂对混合吸附剂抗SO2干扰影响的机理。结果表明,将硝酸盐引入TETA后,SO2与仲胺-N(2)H之间的结合能和净电荷转移量分别降低了6.3%22.1%


4. 优化SO2TETA(a, b)[TETA][NO3](c,d, e)中胺基的相互作用构型及结合能(灰色: C; 红色: O;蓝色: N; 白色: H; 黄色: S

(图片来源:ACS Sustainable Chem. Eng.


5. S15-50[TETA][NO3]SO2150 ppmNO150 ppmRH100%CO215%N2313 KN2蒸汽为373 K、脱附30 min时的CO2捕集再生性能

(图片来源:ACS Sustainable Chem. Eng.


最后,模拟烟道气吸附/脱附8次后,含硝酸盐吸附剂的CO2吸附能力和结构性能基本不变。在这项工作中,作者证明了硝酸盐的掺杂可以**地提高胺基吸收剂从烟气中去除CO2且抗SO2干扰的能力,并且有望在实际应用时作为参考。
 
原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suschemeng.0c02234
原文作者:
Wei Zhang, Erhao Gao, Yu Li, Younan Li, Guanghan Cao, Yi He and Yao Shi


以上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在在线客服删除!谢谢

不用于商业用途用途,不能用于人体实验


库存查询
Baidu
map